上一篇: 機器易懂,動作難行;邏輯易解,情緒難測
下一篇: 沒有了
在《設計心理學1——日常的設計》(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)一書里,我講了當人們難以駕馭科技時,那一定是技術或設計有問題。“不要責怪你自己,”我向讀者表示:“抱怨科技就好了。”通常這說法都是對的,可并非完全正確。有時候人們怪罪自己犯錯反而好一點。為什么?因為如果都是設計或科技的問題,除了埋怨和感到挫折,人們將無所事事。如果是人為錯誤,也許人們可以改變并學習駕馭科技。這話說得對嗎?讓我告訴你關于蘋果牛頓(Apple Newton)的故事。
1993年,我離開了學院舒適愜意的生活,加入蘋果電腦公司。我進入商業(yè)界的過程可以說是又急促又曲折——先加入一個研究小組,決定是否接受美國電話電報公司(AT&T)并購蘋果電腦公司,或者至少組建一個合資公司,然后是監(jiān)督蘋果牛頓這個產(chǎn)品的上市。這兩件商業(yè)上的冒險都沒有成功,不過蘋果牛頓的失敗更讓人深思。
蘋果牛頓,多么聰明的創(chuàng)意,上市時大肆宣傳,它是第一個面世的個人數(shù)字助理器(PDA)。以當時的標準而言,它很小巧、易于攜帶,只要用手在觸摸屏上書寫就可以操作。關于蘋果牛頓的故事非常復雜,有好幾本書討論過。在這里,讓我談談它最大的失策——蘋果牛頓的手寫辨識系統(tǒng)。
蘋果牛頓聲稱可以辨識手寫輸入,然后轉換成印刷文字。可是回到1993年那個時代,還沒有成功的手寫辨識系統(tǒng)。在那時手寫辨識是個很困難的技術性挑戰(zhàn),甚至到今天還沒有完全成功的系統(tǒng)。手寫辨識系統(tǒng)由俄羅斯一家小公司,帕拉格拉夫國際(Paragraph International)的科學家和程序員開發(fā)出來的。系統(tǒng)本身在技術上雖然相當高超,可是以人機互動必須清楚明了的規(guī)則而言,它是不及格的。
這套系統(tǒng)首先針對每個字母的手寫筆畫進行一種數(shù)學上的轉換(mathematical transformation),轉譯成抽象、數(shù)理的多維空間內的一個坐標,然后再將用戶已經(jīng)寫好的筆畫與系統(tǒng)資料庫里的英文字詞加以對照,最后選取與這個抽象的空間里坐標尺寸最接近的英文字。關于蘋果牛頓系統(tǒng)辨認手寫筆畫的這段解說,如果讓你云里霧里,這表示你的理解沒錯。就是連熟悉蘋果牛頓的使用者都無法解釋它辨識文字的錯誤。手寫辨認系統(tǒng)正常運行時,非常出色,可失敗時就很慘。失敗的原因在于系統(tǒng)使用的精密數(shù)學多維空間和人的感知判斷之間有很大的差異??雌饋硎褂谜呤謱懙墓P畫與系統(tǒng)辨認出的字母之間好像沒有實際關系。其實,相互之間存在關聯(lián),但那是一種極其復雜的數(shù)學關系,用戶看不到,當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它的運作方式。
蘋果牛頓敲鑼打鼓地問世,很多人排隊幾個小時要搶先購買。它的辨識手寫文字的能力被吹噓為重大發(fā)明。其實,它失敗得很慘,成為漫畫家蓋瑞·杜魯?shù)溃℅arry Trudeau)的豐富題材,杜魯?shù)辣救司褪桥nD的早期使用者。他在自己的四格漫畫《杜恩斯伯利》(Doonesbury)中譏諷蘋果牛頓。
此處討論的重點不是譏諷蘋果牛頓,而是希望從它的缺點得到教訓。這是一個有關人和機器溝通的教訓,也就是永遠保證一個系統(tǒng)的反應能被使用者所理解和闡釋。如果它的反應與使用者的期望值不符,那么應該讓使用者明確知道如何得到該有的反應。
漫畫出版數(shù)年之后,在蘋果公司高級技術中心工作的拉瑞·耶格(Larry Yeager),發(fā)展出一套進步很多的手寫輸入辨認系統(tǒng),叫“蘿西塔”(Rosetta)。無論如何,這個新系統(tǒng)最重要的一點,就是克服了帕拉格拉夫舊系統(tǒng)致命的問題——讓用戶理解錯誤。比方說,使用者寫了“hand”,系統(tǒng)或許會誤認為“nand”,使用者可以接受這個錯誤,因為系統(tǒng)已經(jīng)辨認出了大多數(shù)字母,只漏掉了一個“h”,因“h”與“n”很接近。如果你輸入“Catching on”,卻得到“Egg Freckles”,你會抱怨蘋果牛頓,并罵它是“愚蠢的機器”??墒侨绻爿斎?ldquo;hand”,而得到的是“nand”,你會責怪自己:“噢,我知道了,‘h’的第一筆寫得不夠長,所以機器以為我寫的是‘n’。”
請注意,“概念模式”是如何完全改變我們怪罪的對象。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師的傳統(tǒng)觀念是:如果一項產(chǎn)品沒有達到消費者的期望,應該抱怨產(chǎn)品本身或其設計有問題。如果機器不能辨認手寫文字,特別是失誤的原因很古怪,那么使用者就會抱怨機器,覺得失望和氣憤。然而,“蘿西塔”的情況正好相反。如果使用者覺得他們自己搞錯了,就會舒心地責怪自己,尤其當他們覺得再次輸入看起來很合理。他們不但不會感到失望,反而告訴自己,下一次要更加小心。
這就是真正扼殺掉蘋果牛頓的原因:使用者抱怨它不能辨認出他們的手寫體。當蘋果公司后來推出一套更好的、成功的手寫辨識系統(tǒng)時,為時已晚,已經(jīng)沒辦法挽回人們先前的負面印象和嘲笑。如果蘋果公司首次推出來的手寫辨識系統(tǒng)缺乏一些準確性,但可以令使用者領會的話,可能就成功了。早期蘋果牛頓的慘痛教訓是:如果任何產(chǎn)品不能給使用者提供有意義的回饋,那注定要在市場上失敗。
1996年,Palm公司的PDA上市(初步命名為“Palm Pilot”),他們使用一種叫作“涂鴉”(Graffiti)的人工語言,要求使用者學習一套新的書寫方法。“涂鴉”所用人工合成字母的形態(tài)與通常打印的字母很接近,然而經(jīng)過重新組合,這樣就便于機器辨認。因為這套系統(tǒng)所用的字母與日常打印文字相當接近,所以使用者學起來不會太費力。“涂鴉”以字母為單位,并不需要辨認整個字詞,因而,如果辨認錯誤,也只是錯了一個單獨的字母,而不是整個字。除此之外,如有辨認錯誤,很容易了解錯誤的原因,幫助使用者下一次避免犯同樣的錯誤。這些錯誤信息其實起到再次確認的功能,幫助使用者形成一種心智模式,了解辨識系統(tǒng)的運作機制,增強他們的信心,幫助他們改進自己的手寫方式。蘋果牛頓系統(tǒng)失敗了,Palm系統(tǒng)成功了。
要成功了解任何系統(tǒng),要與機器合作共事,反饋都非常重要?,F(xiàn)今,我們過分依賴警報和警告,它們會突然出現(xiàn)、極具干擾,又不能傳達足夠的信息。簡單的信號如嗶嗶聲、振動或頻閃通常只能告訴我們出了問題,卻沒有告訴我們問題到底是什么。當我們查出問題時,采取糾正問題的時機可能已經(jīng)錯過了。我們需要更多持續(xù)、自然的方式來獲得周邊事物狀況的信息。還記得可憐的M教授嗎?因為沒有反饋信息,他甚至無法知道自己的系統(tǒng)是否在運作。
要提供反饋有什么好方法?基本答案在第三章已經(jīng)說明并做了描述,那就是“自然的互動”,即內隱的溝通,自然的聲音和事件,安靜而有意義的信號,還有,在帶有顯示器的設備和我們對外界的理解之間建立自然映射(natural mappings)。
上一篇: 機器易懂,動作難行;邏輯易解,情緒難測
下一篇: 沒有了